时间:2025-07-05 08:07:48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时尚
气冲斗牛网-
悠扬古乐余音缭绕,成功故里袅袅香火情牵两岸。香火连日来,连两一拨又一拨两岸宗亲及郑成功信众来到南安,岸精在郑成功陵园、神传延平郡王祠里久久伫立,成功故里乔丹最牛的扣篮伴着铿锵有力的香火祭文声,他们鞠躬行礼、连两献花献果、岸精敬香祈福……
南安是神传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素以“成功故里”享誉两岸。成功故里漫步城中,香火目光所及之处,连两郑成功元素随处可见,岸精从成功大道、神传成功大桥、成功公寓,到成功小学、成功医院、“成功×号”渔船,更不用说郑成功纪念馆、nba比分捷报网郑成功碑林、郑成功陵园、延平郡王祠、国姓井等众多史迹景点,可谓“三步一古迹,五步一人文”,郑成功文化早已渗透到每个南安人的日常生活中。
一位耄耋老者告诉记者,郑成功是南安的骄傲,为世人所敬仰,nba比分推荐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两岸同胞为国家的统一而奋斗。防疫期间,“郑成功”核酸贴纸在两岸网络上走红,甚至成为“顶流”,也显示郑成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城因人而兴,人因城而荣。2018年,“南安市郑成功故里”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如今每年到南安进香朝拜、寻根谒祖以及观光考察的台湾宗亲、游客达10万多人次。
走进郑成功文化产业园,一座高度为16.62米的郑成功雕像威武耸立,象征着“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只见郑成功左手执剑、右手握海图,目光坚毅地守望着台湾海峡,守护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面朝大海的石井郑成功庙,是两岸同胞祭拜郑成功的祖庙。庙宇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传统的闽南建筑风格,由当地宗亲和台湾100多座宫庙共同捐资兴建,是两岸同文同种、血脉情深的又一见证。远远望去,这座三进宫殿式双回廊大型庙宇错落有致,巍峨壮观。
“疫情前每个月都会有几批进香信众前来朝拜,其中,不仅有来自台湾地区的宗亲和信众,还有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游客。郑成功信俗已经成为联结海内外华夏儿女的一条精神纽带。”石井郑成功庙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说。
延平郡王祠是石井另一处重要涉台文物,台湾所有奉祀郑成功的庙宇及各地郑氏宗亲会都视此处为郑氏祖祠发源地。祠堂坐西南面东北,抬梁式木结构,大殿三栋二进,蔚为大观。步入殿内,抬头可见前梁悬有“忠臣”和“三圭世”匾额各一,依栏凭吊亦可充分领略郑成功的文治武功。值得一提的是,殿内墙柱题有一副慷慨激昂的楹联,系清康熙帝亲书挽联,读来更是发人深思:“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短短32字将郑成功收复宝岛台湾,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的千秋伟业展现得淋漓尽致。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由石井延平郡王祠、郑成功庙联合申报的非遗“闽台郑成功信俗”于今年2月顺利入选第七批省级非遗名录。“闽台郑成功信俗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祭典、请神、巡境、闽南传统‘中秋博饼’习俗等,对于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及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要作用。”石井延平郡王祠管委会主任郑新新说。(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
新品齐发,闪耀亮相!旺季市场炙手可热的爆品!2025-07-05 08:01
查找身边安全隐患 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2025-07-05 07:36
查找身边安全隐患 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2025-07-05 06:17
矢志建设科技强国——五位科技领域代表讲述科研故事2025-07-05 05:57
时尚芭莎儿服装(时尚芭莎女士)2025-07-05 05:48
大国工程看新疆丨和若铁路让南疆货物出疆少走千公里2025-07-05 05:48
端午遇“六一”点燃文旅融合新活力——2025端午假日经济观察2025-07-05 05:38
儿童节快乐!愿我们心里永远住着那个赤脚奔跑的孩子2025-07-05 05:37
帕尔梅拉斯主帅:切尔西的教练很出色,我们会争取给对手制造惊喜2025-07-05 05:28
学前教育法6月1日起施行,共同守护孩子们的美好童年2025-07-05 05:23
用声音留住童真!快来为梅州这首“岭南童谣”投票点赞2025-07-05 07:57
“含金量”还在提升!串联吃住行游购娱,你的这些票都能帮你省钱2025-07-05 07:45
提前研判涉考安全隐患 多维度做好考试服务确保“平安高考”2025-07-05 07:39
守护军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2025-07-05 07:29
意外保险一般多长时间了能理赔2025-07-05 07:16
【文化中国行】山西晋祠:跨越千年的古建博物馆2025-07-05 07:06
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在京开幕2025-07-05 06:55
“人工智能+”开辟就业新空间2025-07-05 06:24
女生春季超酷服装时尚搭配(女生春季衣服搭配)2025-07-05 05:58
科技为骨,百年京张见证铁路“智”与“质”跃迁2025-07-05 05:30